首页
道教文化
民俗文化
儒家文化
传统文化
文化故事
陈来成中英哲学的本体
1、哲学的智慧 成中英认为,哲学不仅是“爱智之学”,还是“知人及己“之知”、爱己及人“之爱”,是一种“智慧之知、智慧之爱”。因为无论你追求什么,总是要在知识的基础之上去追求,它表现为一种人对于知和智的需求。所谓“智”(wisdom)是知识能如日光般照亮黑暗
儒家文化
2024-10-21
0
陈来二十世纪中国的理学儒者蒙文通的中期理学思想研究
摘 要:1944年蒙文通《儒学五论》出版,这一时期是蒙文通学术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其理学思想成熟的阶段,我们可把这个阶段称为蒙文通理学思想发展的中期。在《儒家哲学思想之发展》一文的《后论》部分中,蒙文通指出,朱子学的弊病是格物穷理,阳明学的弊病是满街尧舜,这两种弊病都根源于对理气问题、天道和人道问题的不当处理。蒙文通认为朱熹、王阳明没有重视作为儒家思想与理学思想核心的“择善”与“思诚”
儒家文化
2024-10-21
0
陈来中国传统哲学
哲学是人类精神的最高表现形式。中国传统哲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朵灿烂之花,它与印度哲学和源于古希腊的西方哲学是世界公认的三大哲学传统。一个当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必须了解中华民族在哲学方面对于人类所作的贡献,并且自觉地运用自己民族的哲学传统在当代不同的文化领域中作出创造性的贡献。 “中国传统哲学”这个概念包含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指中华民族自己有特色的世界观理论体系,即一整套关于宇宙、社会、人类意识的看法
儒家文化
2024-10-21
0
郑治文孟子性善论与儒家道德主体精神的证立
儒学是成德之学。儒家人文精神的重点落在道德性上,而儒家道德精神的重点又落在主体性上。合而言之,“道德主体”是儒家人文精神的重要思想特质所在。自孔子以仁注礼,开创儒学,儒家道德主体精神便由孔子仁学而奠基。“为仁由己”“人能弘道”“我欲仁,斯仁至矣”,就是这种道德主体精神的凝练表达。可惜的是,孔子虽有此种认识,却并未能够予以充分论证和展开。孔子之后,孟子接续其内向化的理论致思,以心性而说仁
儒家文化
2024-10-21
0
跟着孔子游山东主题推介走进清华大学
“小生乃智多星吴用,才疏学浅,来到咱们清华大学,向各位老师请教一下……”9月20日,“跟着孔子游山东”——2024山东文旅主题推介活动走进清华大学。在菏泽市推介摊位,清华学生狄同学参与了问答水浒英雄活动,顺利获得一张郓城水浒好汉城门票。“山东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很多年轻人都很感兴趣。”狄同学告诉记者。 在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到来之际,省文化和旅游厅策划推出“跟着孔子游山东”主题推介活动
儒家文化
2024-10-21
0
赵金刚生生与当代君子
在古代中国的儒家文化中,“君子”这一概念被赋予了极高的道德与人格价值,它不仅仅是对个体品行的赞美,更是理想人格的典范和社会行为准则的高度体现。孔子在《论语》中通过对君子形象的阐述,确立了“君子”的道德楷模地位。君子不仅是道德规范的模范执行者,还是人格完善的积极追求者,“君子人格”塑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人格理想和精神风貌。君子之道,至今仍为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圈内人们修身齐家
儒家文化
2024-10-21
0
谌祥勇作为一种理想人格与规范价值的中庸
“中庸”是中国传统的核心理念。孔子是“中庸”理念的最早提出者,《中庸》篇则是最早专门论述“中庸”理念的儒学经典。后世理解“中庸”思想和“中庸”价值,《论语》及《礼记·中庸》篇无疑是最为便捷的门径。今天的《中庸》诠释路径中,“心性——超越性价值”一维更为多数人所熟悉。然而,细证“中庸”思想的源头与脉络会发现,“中庸”思想内在结构具有双重性,不仅有“心性——超越性价值”的一维
儒家文化
2024-10-21
0
诗经中的君子之风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的历史发展与文化状况,可从中管窥上古社会风貌。《诗经》里的诗篇涵盖了诸多社会角色,“君子”便是其中之一。在《国风》《小雅》与《大雅》等篇章中,共有63首诗,提及“君子”一词近190次。不同篇章中的“君子”身份不同,既有代表贵族的统治者,也有品德高尚之人,还有被女子倾慕的男子。但是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的品格特征,那就是有学识
儒家文化
2024-10-21
0
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更有烟火气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折射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密码,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强大动力。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物和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新时代新征程上,要深入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深度激活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创新创造基因,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充分彰显文物和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儒家文化
2024-10-21
0
蔡祥元独知能避免自欺吗康德哲学视域下的儒家诚意说
邓晓芒立足康德的道德哲学对儒家伦理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根本批判。在他看来,儒家的伦理道德根子处有一种结构性伪善,使其道德乃至诉求上虽然反对“乡愿”,但终究无法摆脱乡愿的结局。他也注意到了儒家诚意的修身工夫。但他指出,人对自己的内心状态的把握没有任何客观标准,不仅人可能误解别人,还可能误解自己,这就是说,诚意原则上是不可能的。在邓晓芒看来,儒家诚意工夫的问题在于它建立在一种“自我欺瞒”的道德困境之上
儒家文化
2024-10-21
0
翰墨灵韵 斯文在兹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一幅书法,笔力遒劲,气势磅礴,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中国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之一,中国书法艺术是伴随着汉字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它以笔墨为魂,以文字为骨,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展现中华民族不同时代人们的精气神。 2009年,中国书法(指传统软笔书法)被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儒家文化
2024-10-21
0
翟奎凤中国哲学中的天地
“天地”是富有中华文明特色的一对思想范畴,长期以来我们似对其过于“熟悉”,没有太多深究。实际上,它可以成为我们今天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一个重要基点。郭沫若在《金文所无考》一文中指出,西周金文中有“天”没有“地”,天地观念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发展起来的。西周时期,“天”是绝对唯一的至上神。后来,天由高高在上的一神主宰者进入与地相对出现的二元结构和自然生化的世界
儒家文化
2024-10-21
0
翟奎凤一二三四五蕴含体现中国哲学韵味
中国哲学内在于中国思想文化与中国汉字之中,一定意义上,我们从任何一个汉字都可以引出、说出一套中国的哲学。而这其中,中国的数字“一二三四五”又特别蕴含、体现着中国哲学的韵味。 一”在中国哲学,可以说即是本体,也是工夫。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一”就是存在的本体,也是宇宙的本根。“一”是道,是太极,是事物的整体性所在。人与整个存在浑融不分
儒家文化
2024-10-21
0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
8
下一页
尾页
随便看看
梁涛德命与运命之间孔孟天命观新论
0
杨逢彬匏瓜这个瓜能吃吗
0
杨海文孟子离娄上反其仁章析论
0
杨海文世态道德化以孝敬父母为第一义
0
杨泽波存在物在道德存有辅线中的位置儒家生生伦理学对阳明心外无物学说的解读
0
推荐排行
阅读排行
杨泽波存在物在道德存有辅线中的位置儒家生生伦理学对阳明心外无物学说的解读
0
杨国荣礼的哲学意义基于 荀子 礼论的考察
0
杨国荣何为儒学儒学的内核及其多重向度
0
李春颖在中国哲学史书写中探寻中国哲学
0
方勇七论新子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