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道教文化
民俗文化
儒家文化
传统文化
文化故事
标签:儒家文化以什么为核心
黄玉顺论新礼教及其情理儒学哲学基础
礼教无疑是儒学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然而在新文化运动中遭到了严厉批判。那么,对于儒学的复兴来说,礼教应当如何处置?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如果礼教由于是一种前现代的东西而受到批判,那么,对于现代化的追求来说,礼教还是“可欲”的吗?然而,如果摒弃礼教,还谈得上“儒学”的复兴吗?在这样的时代困惑中,青年学者胡骄键近年来进行“新礼教”理论建构,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加以系统的阐述,值得关注。为此
2024-10-21
0
黄玉顺生活即教育生活儒学的教育现象学儒家教育哲学的当代转化问题
摘要:教育现象学是对教育的现象学反思。依据生活儒学的生活现象学,“生活即教育”。“生活”意指前主体性的“存在”,以回答“存在者何以可能”的问题。不仅教育活动是一种生活样态,而且从“”的教育宗旨来看,作为存在的生活就是教育。所谓“”,即“主体性何以可能”的问题。按照“生活的本源结构”——“在生活并且去生活”,首先是生活给出了主体,然后是主体选择自己的生活。因此,不论施教者还是受教者
2024-10-21
0
黄玉顺存在论的汉语哲学诠释
摘要:汉语“本体论”与“存在论”应当严格地区别开来,前者对应传统的“ontology”,后者对应的则应当是“Being theory”,因为后者思考的并非形而上的存在者,而是前存在者的存在。尽管前者可以汉译为“存有论”,但后者却不能,因为汉语“有”的本义是一种存在者化的观念,在哲学上所指的正是作为形而上存在者的本体。所谓“汉语哲学”,其中心任务应当是揭示中国哲学关键词的存在论意义
2024-10-21
0
黄玉顺 仁爱正义论情感正义论的儒家版本 儒家情感伦理学再讨论
儒家的社会正义论,作为“制度伦理学”(ethics of institution),乃是一种“基础伦理学”(foundational ethics);就其根本的理论特征来看,它是一种作为情感伦理学(emotional ethics)的情感正义论(emotional justice theory)。西方也有作为情感伦理学的情感正义论传统;因此,儒家正义论是情感正义论的中国形态
2024-10-21
0
黄开国经学儒学关系论
摘 要:由于四部分类法与经学始于汉武帝独尊儒术说的影响,在经学与儒学的研究中,一直存在儒学为子学,非经学的认识。孔子开创的儒学是阐发五经常道的君子儒的儒学,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不过是先秦汉初儒学发展的结果,经学与儒学的本质完全相同,四部分类法的以儒学归于子部不能成立,说明儒学与经学都是阐发五经元典常道的学说,二者不存在经子之分。 关键词:经学;儒学;本质 经学与儒学的关系问题
2024-10-21
0
韩涛孔子德政观的当代启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德治文化资源,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处理德治和法治的关系、塑造治国理政的东方治理模式意义重大。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秉承以德为本的治国理念,主张为政以德,正己正人,德主刑辅,不仅注重提高为政者的道德修养,而且强调要把德政思想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过程。 为政以德,众星共之 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继承并发扬了上古圣贤的治国智慧。《论语·为政》开篇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2024-10-21
0
非遗赶潮如何既守正又创新
以天做幕,以地为台,说书会友,弹唱亮艺……戴上AR眼镜,置身科技打造的马街书会现场,曲艺表演等场景,仿佛让人穿越时光走进了传统非遗的生活空间。在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数字化展示、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AI等先进技术一一登场,给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沉浸体验。 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非遗走到了拥抱“新潮”
2024-10-21
0
青年儒学论坛论文选编 乔婷婷论美德论者对孟子伦理的构想
编者按:第四届青年儒学论坛于 8月13日至14日在孟子故里山东省邹城市成功举办。来自国内高校、科研单位的近50位著名儒学专家、论文获奖青年学者、儒学爱好者齐聚孟子故里,共话孟子思想当代价值与中国式现代化,为推动当代儒学研究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本届论坛共征集论文234篇,现精选部分青年学者论文摘要进行整理并发布,以飨读者。 摘 要
2024-10-21
0
陈路神孙亦习孟子言孟子对日本中世政道论的影响
编者按:第四届青年儒学论坛于 8月13日至14日在孟子故里山东省邹城市成功举办。来自国内高校、科研单位的近50位著名儒学专家、论文获奖青年学者、儒学爱好者齐聚孟子故里,共话孟子思想当代价值与中国式现代化,为推动当代儒学研究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本届论坛共征集论文234篇,现精选部分青年学者论文摘要进行整理并发布,以飨读者。 众所知周,自大和朝廷肇始不久
2024-10-21
0
陈赟内圣外王与中国思想中的秩序结构
摘要:对“内圣外王”的现代通行理解针对的是个人的修身既要成圣又要作王,或最好由圣人来担任最高统治者。这种理解不仅在现实性上极少可能性,而且也误解了“内圣外王”的原初语境和实质内核。“内圣外王”的观念产生的前提是“三代以上”的“治出于一”到“三代以下”的“治出于二”的结构性转型,权力与精神分离,治教两统获得了自主性的分化。但如何基于分化而重新连接两者,这才构成“内圣外王”这一术语原初的问题意识
2024-10-21
0
首页
1
2
3
4
...
7
下一页
尾页
随便看看
董仲舒无法阻挡的光芒
0
陈来中华文化的时代精华
0
国际儒学论坛2024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0
文化赋能激发乡村全面振兴新活力
0
乐爱国朱熹论易传继善成性及其与孟子言性善的异同
0
推荐排行
阅读排行
杨赛先秦礼乐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0
国承彦参加山东省代表团访问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并主持孔子的世界世界的孔子文化主题展开幕式
0
于信强艺术简介
0
卢兴儒家如何定位道德情感以前期的四七论辩为中心
0
陶寺遗址开馆来看中华文明早期形态
0